2017/09/06 | 来源:《品牌红木》杂志
[摘要]“美学大家”,被放大的是他们成为“大家”后的从容;被隐去的,是他们为研究明清家具的不计付出和自我修炼。
与著名明清家具专家濮安国老师一起评赏家具,当真是趣味无穷的事。
当大家用尽赞美之词去解读一件平头案的用材、做工之妙时,突然有人发出几声叹惋:“这四足如果稍向内收敛一些,可能会更好看” 、“濮老师,您看这块板,是不是太靠里了?”面对大家提出的种种问题,濮安国老师总是耐心地回答:“喜欢里还是外,是个人的喜好问题,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如果你们问的是它的夹头榫做得好不好,有没有留意两块板尺寸上的细微差别来达到视觉的平衡和美感,这才是可以共同讨论、有标准的美。”

清式·雕螭龙捧寿纹交椅(区氏臻品供图)
在我们的印象中,像濮安国老师这般的美学大家们,在任何场合上都能够自如地谈论美。无疑,这是一种能力。如濮安国老师,他曾是红木家具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工作接触中慢慢对明清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深入研究。这条路很长,也走得很不容易,他从弥补几乎没有中国人撰写明清家具书籍的遗憾开始,一步步走上明清家具美学研究的道路,算算时间,已有50多年了。过程中,濮安国老师珍藏了不少家具图纸,这是他研究与欣赏明清家具美学的重要依托。
俗话说“工多艺熟,熟能生巧”,时间的沉淀,加上经验的累积,正如濮安国老师说“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美学专家。事实上,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不少明清家具收藏家称得上是一流的美学专家。
“美学大家”,被放大的是他们成为“大家”后的从容;被隐去的,是他们为研究明清家具的不计付出和自我修炼。对于他们来说,哪怕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也花了大把金钱却不一定能做到不打眼、不上当。那么,要成为“大家”,又需要怎样的历练?

清乾隆仿龙泉青釉宝杵缠枝莲纹洗
一是要提升文化修养。对于美的欣赏与评判,与一个人文化、思想、修养的高低有莫大关联。人们常常戏谑乾隆帝“农家乐风”的奢华审美,但他的艺术品味也有另外一面,例如仿古制造的《清乾隆仿龙泉青釉宝杵缠枝莲纹洗》《清乾隆仿汝釉桃形洗》两件作品清雅莹润,是乾隆当时崇古博雅的审美反映。又如大藏家王世襄从小涉猎中国文化,先是研究中国书法和绘画,在此基础上又研究青铜器、漆器、佛像、乐器、竹刻、家具,日积月累,融会贯通,于是便有了透过器物表象,看到时代特质和艺术水平两个本质层面的美的能力。

清乾隆仿汝釉桃形洗
濮安国老师曾感慨,如今现代人的文化底蕴已普遍高于过去的平均水平,关于传统器物、传统家具美学的资料和接触渠道也更多。以此为基础研究传统家具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古人的生活习性、审美情趣,以及明清家具演变、发展历程等,对提升明清家具审美能起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是要锻炼眼光,丰富经验。躬身实践是开拓视野和累积经验关键的环节。投身于“家具江湖”的收藏家,他们喜欢向老行家和老匠人请教、学习,这是一道捷径。而大胆地在市场上挑选艺术精品,就是对所看、所学的艰苦实践,也是让鉴赏能力获得自由生长空间的途径。如果回归理论研究,多看、多总结、多交流自然也少不了。

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区氏臻品供图)
如此多的美学大家尚能在过去无迹可寻的历练中,开创出家具美学的一片天地,真正对明清家具怀有热爱的美学研习者,只要始终抱以恒心和毅力,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美学之路。(来源:第四十一期《品牌红木》杂志 何欣仪∕文 张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