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 来源:中山商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摘要]几十年的红木家具生涯,使陈达强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认识从浅至深,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尤其在产品方面的一流标准要求,从而造就了很多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打造了影响力品牌——永华红木。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广州永华红木董事长陈达强潜心打造红木家具精品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永华红木董事长陈达强于1982年开始从事红木家具行业,从最基础的家具设计与制作入手学习,四年后学成,开始自己创业,成立永华红木家具厂,专做红木家具,亲力亲为参与产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以及销售等,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几十年的红木家具生涯,使陈达强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认识从浅至深,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尤其在产品方面的一流标准要求,从而造就了很多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打造了影响力品牌——永华红木。
创业故事 艰辛坎坷
1982年入行红木家具,进一家香港来料加工企业当学徒,每月工资38元。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之际,他看到一些学徒期满的师兄弟自己出来办厂,大多做得很成功,挣的钱有的一个月等于他一年的收入甚至更多,他开始心动了。
1986年,陈达强满师,开始自己创业,成立永华红木家具厂,专做红木家具。他和一个朋友合伙,请了几个其他工种的师傅一起干。那个合伙朋友管生产,陈达强跑市场。两人配合不错,一年下来,挣了几万元,实现了一个月多于一年收入的目标。

陈达强作品《木韵大红酸枝凤凰来仪宝座椅》
一年后合伙人退股,陈达强把生产和销售一手包揽了下来,那份辛苦自不必说。每次进货,陈达强必须下水去检验。那时候,木材从海上运回来,在珠江上泡着,质量好坏,是否空心,须潜入水中去摸,去感觉没入水中部分的木质。到了秋冬季节,江水冰冷彻骨也得下去。验完货,将木头从珠江口拖过来,装上木筏再运送到番禺码头。忙完进货,就忙出货。陈达强骑一辆破烂不堪的摩托车,风尘仆仆颠簸于珠三角之间,到每一个商场兜售永华家具,得到的是一次次的闭门羹……辛苦打拼近三年,永华才慢慢打开一条门路。他说:“看着自己一年年收入在增加,从几千到几万,到几十万……一点点在增长,心是安定的,充实的。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一根木头,一把椅子,那都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看着感到很踏实,很放心。”
悲欢岁月,且行且歌
1986年,永华红木家具厂团队成员只有7人,大家都身兼数职。据公司一位老员工回忆,初期最忙碌的就是备货装车的时候。由于员工人数不多,所以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都集中一起打包装、装车,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尤其是送货出广州的时候,因为货车只有在夜间规定时间内才能进入市区范围,所以每次出车只能安排在晚上,送货完毕几乎所有餐馆都已经结束营业,还在营业的餐馆都只剩下冷饭冷菜,但员工毫不计较。员工之间的团结拼搏、互相关心支持和默默付出令他感动不已。正是这种强大的凝聚向心力,永华不断壮大。

陈达强对产品品质要求严格,十分注重细节
精益求精,韵自流长
源于内心的专注和对红木的热爱,陈达强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和红木的课题,每每谈及红木总是热情洋溢,如数家珍。但其实真正改变他对红木认识的不是红木本身,而是1999年的一次学习。“正是那次学习,我对红木有了新的认识。那时,才开始真正认识到红木所蕴含的珍贵价值,才暗下决心,要认认真真负起演绎红木文化的一份责任。”
1999年,陈达强就读华南理工大学MBA,并有幸与商界、知识界各路精英一起学习,在交流沟通中,“视野被打开了,思路开阔了,仿佛有了高人醍醐灌顶的指点,一切模糊的东西豁然开朗,心中的郁闷顿然消失”。对于永华的未来,他有了新的思考。
于是,永华从1999年年底启动,从中低端,到中高端,到完全高端,产品风格从实用型为主转为以实用加工艺观赏为主,一步步蜕变。到2005年,永华彻底完成产业升级改造。这一步,比国家提出实施产业升级改造的政策整整快了5年。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很多同行受到巨大冲击,未雨绸缪的永华却因提前完成产业升级改造,安然着陆,逆市上扬。
如今,永华家具有限公司占地十万多平方米,拥有古建风格的展厅、标准化管理的工厂、错落有致的园林与瓜果飘香的农场,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好的红木家具品牌之一。现代化的专业设备、强大的设计和技术工人队伍、电脑数据化的生产管理系统,是永华家具高品质的最有力保障。

永华红木艺术馆外景
知行合一永上善,融会贯通缔精华。三十年来,永华肩负“传承千年家具经典,创新世纪家具文化”的经营使命,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传承经典,勇于创新,并继续努力以实现“知木知永华”的品牌效应。
陈达强,作为永华红木创始人,新晋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三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追求工匠精神,执着于红木家具工艺、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传统家具产业的传承与发展而努力奋斗。(来源:中山商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张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