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 来源:搜狐家居
[摘要]在海南黄花梨文化节上,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轮执主席、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应邀发表讲话时,热情洋溢地回顾了自己与海南黄花梨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为黄花梨振兴所做的努力。
在海南黄花梨文化节上,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轮执主席、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应邀发表讲话时,热情洋溢地回顾了自己与海南黄花梨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为黄花梨振兴所做的努力,并感慨道:“让我没想到的是,从海南省到东方市,从政府到社会各届对黄花梨这么重视,投入了这么大的力量!我还听到了一个非常吃惊的数字:仅在东方市,就已经种下了600万株黄花梨树……”
杨波作为业界最重要的亲历和见证者,其讲话无疑有着厚重的分量,而他发出的感叹也十分耐人寻味。其实早在几年前,正是杨波本人,通过朋友帮助在离海口不远的占符村最早种下了黄花梨树,为明天的辉煌做了最好的铺垫……
是黄花梨,让海南人放飞致富梦想
如果让时光退回到20年前,提起黄花梨,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它为何物,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感到陌生。当时,黄花梨只是作为一种中药材出现在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中药市场上,每斤才值几毛钱。直到2000年也只不过涨到每斤三四十元。而今,黄花梨已经由一种默默无闻的药材蜕变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2007年,黄花梨的市价已达到每斤4000元——5000元,目前,上好的板材老料收购价高达每斤2万元以上,特好的木料已很难估价。
什么样的物品能在短短20余年内升值500倍,而且升值潜力持续不断?考察现当代资本运作案例,像黄花梨这样在各路资本力挺下的升值幅度绝无仅有。
这一奇迹的诞生,与杨波等古典家具领域有识之士的出现和推动分不开。如果说,当年媒体对杨波“囤积黄花梨木料30吨”以及“拆房专业户”的报道惊醒了业内人士,使同行共同发现了黄花梨蕴藏的商机的话,随后杨波的“黄金换木头”以及上海首届国际奢侈品展上一套家具远超宾利价的大手笔,则让全社会意识到了黄花梨不俗身价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杨波这样的有志之士合力推动,不仅使黄花梨插上了创富翅膀,也让海南人民放飞了如黄花梨般瑰丽多彩的财富梦想。
在杨波作为产业先行者的示范效应带动下,海南不少有眼光者迅速跟进。当初杨波刚去收料时海南尚无黄花梨市场,随着黄花梨热潮兴起,在海南迅速形成气候,海口公园旁有个花鸟一条街,原来只卖花鸟虫鱼,后来大家都来买卖黄花梨老料。海口附近有个吴老汉跟杨波很熟,以前很穷,通过收购转售黄花梨料,他成了全村最富的,有自建的楼房和好车。眼下像他一样的海南人有很多。
王明真是另一个跟杨波很熟的海南人。他原来因为家穷初一时就辍学做生意。1990年他开始做花梨木,最初给人当黄花梨“眼线”搜找材料赚点钱。后来,他也开始自己攒货卖货,而今他在海口有了自己的别墅。海口花梨木协会会长张志杨也是杨波的熟人,10多年前,他是海南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总,一次他到故宫办事,听说“故宫里的很多家具都是海南花梨木做的”之后,他在震撼之余放弃房地产,专收黄花梨,他不仅成为巨富,还写了一本有影响的书《国宝花梨》,成了黄花梨方面的专家……
当年拿黄金换木头时,杨波曾告诉人们此举意在“唤起社会保护海南黄花梨的意识,提醒人们注意身边不起眼的老木头疙瘩,也许一个看似普通的锅盖、擀面杖、小板凳,可能就是金疙瘩”。其实他随后又发现:光保护现有黄花梨还不够,因为大量的人来到海南后不管是翻山越岭还是寻遍房前屋后,成活的黄花梨植株都已所剩无几,可用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还要尽可能地培育和种植。
似乎是冥冥之中,杨波又迈出了先知先觉者的第一步……
黄花梨走向全民、走出国门,已成海南省的重要名片
以前提起海南省,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纯净无污染的空气、透明度极高的天空飘浮着蓝天白云,以及总是先于内地成熟的甜美瓜果。而今再提起海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些与经济、娱乐活动相连的时尚元素,以及美不胜收的海南黄花梨。喜欢带手串者,以拥有一串海南黄花梨珠琏为自豪;喜欢古典硬木家具的,以拥有一堂海南黄花梨家具为最高梦想。而喜爱文玩清供的人,则希望得到由海南黄花梨制成的笔筒、镇尺、笔架等文玩小件。更有人说:“在买不起黄花梨架子床或罗汉床时,先买一个海南黄花梨做的枕头,也可以伴着降香黄檀独特的味道入睡,做一个古朴典雅的梦……”
而海南政府、企业家和其他社会高端人士招待到海南旅游、访问的贵宾时,通常会送什么礼物呢?据杨波先生说,以海南黄花梨制作的笔筒、烟斗、精美雕件等礼物,已经成了最拿得出手的好东西。
只有杨波这样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清楚地记得:当年,这些珍贵物品的前身曾经是耧犁锄耙等农具,也曾是家里的米柜甚至是擀面杖、烧火棍。是杨波亲手拯救了它们,并发掘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正如著名作家海岩先生说过的那样:“许多人说杨波做这些事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我不这么认为,看似商业的行为,实则是在挖掘和抢救民族传统文化,将来人们一定会记住他,如果他不去做,黄花梨将慢慢在人们不知道的乡间烂掉。”
现在总结起来,杨波和他的后继者对海南黄花梨的宣传与推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资本运作和广告宣传,使黄花梨文化在全社会多个相关产业普及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而近期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重要金融机构因看好黄花梨的历史价值和衍生品市场价值,纷纷奔赴海南,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届合作,全面挖掘黄花梨的未来产业价值。
二是通过自己收藏明清两代传世的黄花梨孤品,进行一比一的复制后,再创经典的家具制品,满足了高端市场对黄花梨家具的高品味需求,在社会精英阶层推动了黄花梨文化的传播。
三是通过自己的不断著述,使黄花梨器物和附着其上的浓厚历史、人文内涵在全民普及并不断深入人心。例如,在制作黄花梨家具、挖掘其文化的过程中,杨波曾先后出书收录黄花梨的古典器物,介绍黄花梨的历史文化价值,最近由他撰写的《黄花梨收藏鉴赏指南》问世后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可以说,从黄花梨材料的稀有价值,到黄花梨家具的艺术价值,再到黄花梨文化的人文价值,杨波十余年间谱写了黄花梨辉煌三部曲。籍其多年不懈的努力,黄花梨才广为全社会所知,由海南偏僻一偶走向中国广大的民间,并走出国门,成为海南省的重要名片。
黄花梨的辉煌明天:一个更大、更美的梦想
4月11日至13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海南省文化厅、东方市人民政府等承办的第二届海南黄花梨文化节隆重举行,杨波应邀在主席台发表讲话,最后感慨地说:“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海南省、东方市,从政府到社会各届对黄花梨这么重视,投入了这么大的力量!我还听到了一个非常吃惊的数字:仅在东方市,就已经种下了600万株黄花梨树……”
杨波发出的这番感叹十分耐人寻味。其实早在几年前,正是他杨波本人,通过朋友帮助在离海口不远的占符村最早种下了黄花梨树。那次他与海南当地朋友一起吃饭,饭后在店门口转悠时偶然间发现一株只有一尺高的黄花梨树苗,他忽有所悟,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海南朋友:我要在这里种些黄花梨树,就在这一片空山坡上!很快,在这位朋友的姐夫帮助之下,杨波在那里种上了一片黄花梨树幼苗。
杨波说:“我那时只想通过这事告诉人们,我不光是一个海黄的开发者,也在通过自己行动为海黄‘接续香火’,让海南因此受益。”如他所愿,此举后来通过媒体报道后,很快引起社会关注,并唤起了海南当地人种植黄花梨的热情。尽管当年媒体报道的数字不尽准确,但杨波的行动在客观上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带动作用。现在,放眼海南山地,到处是郁郁葱葱的黄花梨树苗。
而东方市更是大打黄花梨生态产业牌,当地政府官员向杨波介绍:平均每年要种植200余万株的黄花梨等珍贵树种,重中之重是加快建设黄花梨育苗基地,使之成为整个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东方市现有和在建的黄花梨重要树种育苗基地,已初见规模。此外,在大田坡鹿保护区半径10公里的范围内,除了东方市自然瑰宝园外,还在筹建多个小型黄花梨森林公园,黄花梨等珍贵树种将在这里连成一片森林的海洋。
杨波先生为种植黄花梨的当地人算了笔账:树籽100多元一斤;育出的幼苗5块钱一株;长成的小树更值钱,根据树龄不同价值呈几何基数递增。每棵幼树每年能给种植者带来100元以上的收益,一户种上几百棵树,一年产值就是几万元。不光种植树苗这一项,加上其他的衍生产业,海南人成了越来越大的受益者。
在培育黄花梨等珍稀树种的基础上,东方市木雕基地也初步建成规模。随着黄花梨木雕作品的原料越来越稀缺,加上木头价格不断上涨,木雕工艺品的升值空间逐渐增大。药材、香料、茶叶等有关黄花梨的衍生资源开发也蒸蒸日上。
不久前,海南省东方市出版了一本名为《国宝黄花梨》的书,由市主要领导作序。杨波告诉记者:“东方市已经把黄花梨作为自己的市树。随着黄花梨及其带动起来的各个产业全面发展,由此崛起一座城市将指日可待。”
杨波在说这些话时难掩激动之情,可以看出,杨波心目中黄花梨的辉煌明天既包括这数百万株不断增加的树苗,更指他倾心竭力在推广的黄花梨精神。那种脱尽尘滓、不沾不滞的君子本性;那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君子情怀;那种吞吐大荒、行气如虹的大丈夫气概……某种程度上,对黄花梨辉煌明天的展望和期待,体现了杨波对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之大美。